找到相关内容665篇,用时4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千手观音

    心经载,观自在菩萨于往昔闻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(陀罗尼是梵语音译,汉语译为咒,即佛菩萨从禅定所发出的秘密语),为利益一切众生,乃发具足千手千眼之愿,而即刻得其身。 其千眼系于千手之掌,每手各有...   观看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聋哑人演出的舞蹈《千手观音》,总想写点抒发感受的文字,可是几次提起笔来,都无法写下去,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去赞美,去颂扬,去形容,去感叹。几天来,搜寻了记忆...

    郑了

    |观世音|观音|慈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825513413.html
  • 《四部医典》缘起

      其时,导师世尊医圣琉璃光王,进入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医王之名的禅定。进入禅定不久,从心房里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,普照十方,消除了十方众生的心理疾苦和无明[1]所产生的一切三毒疾病。...[2]、财富、安乐,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;为了从疾病的痛苦解脱众生以及受人尊敬,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。”此时,从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面上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,普照十方,纠正了十方众生在言论上的过失,消除...

    宇妥·元丹贡布

    |藏医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114596139.html
  • 谈谈我为什么出家

    继续衰亡!我们发大慈悲心,大菩提心,我们决心成就以后广度众生、击大法鼓、吹大法螺!在我们发心的那个时刻,我们就和佛陀没有差别!    我们精进持戒。我们深入禅定。我们在甚深的禅定观察、思考这个世界的...   前不久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,也是我这一生的大事——出家。作为大乘佛法的修习者,大家都知道,学佛不一定要出家。那么什么原因促使我一定要出家的呢?这里我谈谈重要理由:    我怕自己以后...

    梅兰竹

    |出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0473134737.html
  • 佛教和平之概述

      慈悲   佛教之慈悲精神为世人所知。其悲悯之内涵以不损害有情、不舍众生痛苦、以彼苦为己苦为宗旨。在这个意义上来说,我们见证了佛陀以大慈悲心,从甚深禅定起,行世济人;也见证了先辈们不辞辛劳地,...之世上不同宗教、传统、文化冲突的很好平台!显然,要想致力去评论他山之石—评判不同的宗教重要价值、不同传统的根本性质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—是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!而佛教的道观,使我们认识到宽容与共生,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佛教|和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00285737580.html
  • 《杂阿含经》的精神与内涵

    任汝现不现。」这比丘心想,连小偷都可以作诗,我岂能不回答呢?即念出:「恶魔汝莫出,待我断烦恼,断彼烦恼已,任汝出不出。」念完后即静静地进入禅定。   五、人间性的:   既然「因缘果」的关系是世上...,被结集为《杂阿含》;另以杂阿含简洁之句法,或记叙其因缘,或演绎引申世尊教法之涵意,或加入诸佛、世尊及弟子的前世宿行及今世德行奇迹等,构成较长篇幅的《阿含》及《长阿含》;又为便于诵持,以数目相次之...

    郭守仁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5440241.html
  • 唯心与唯识关系论—— 从《宗镜录》说起

    而是基于一切唯心的定体证。   首先,在禅定状态,可以体证眼耳鼻舌身意所见闻嗅尝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,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。《别译杂阿含经》说:“佛告薄迦梨,若有比丘深修禅定,观彼大地,悉皆虚伪,都...通过禅定之定,识之分别了达的一切境界相状,都不再具有了似乎存在的实在性,都是虚幻空寂的。   其次,在去除了分别识所呈现的虚幻性实体存在之后,心是不是就始终成了了无一物的空无呢?这倒也不是。通过禅定的...

    肖永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3441473.html
  • 三根本与本尊观

    乃是因为我们具有强烈的我执,故尝试以观自身成为本尊身形——即自己清净的一面,以减少对自我之执著。如果你因此而只想看看自己成为本尊的样子,这种想法将令许多人迷惑,而害怕去禅定;他们可能在禅定感觉到有什么...实存或虚无的,因此当我们观修本尊法时,不落于空、有二边十分重要。在本尊修法之前为何要观空、融人空性之中?因为一般人多执持断、常,空、有,落入此种错误见地之习气。所以无论你修什么本尊法,刚起修时为除去...

   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5544811.html
  • 缘起三经概介

    册〈七一四经,页八二七〉,文约一千八百余字。  本经主旨是讲述十二支缘起的流转与还灭次第。记述佛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,与众比丘及诸菩萨众说法。佛告诉诸比丘,自己尚未证菩提时,在禅定一直在思惟究竟...缘起三经概介   释见笃  缘起是佛法的根本教说,也是佛法核心思想,  藏经蕴含缘起思想的经典有那些?缘起的真实义又是如何?  本文概介缘起三经,提供了解缘起相关经典及其真实义。  佛陀成道时最早...

    释见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947093.html
  • 梦境”与修持

    梦乳被割,牙齿堕落,得三雏鸽,一为鹰食。”可见,非常之事,必有征兆。  梦与禅定所见,有何区别呢?睡梦一般指睡眠状态的思想反应,而禅定则没有睡去,是以戒定慧之力定观照:“见物便见心,无物心不现。”上文提到光目女请罗汉为人定观,见到亡母处恶趣真相,这不是凡夫可思议。  众生业识之梦,梦中不能作主,或称颠倒梦想,而禅定以清净心态,了了分明,自作得主。凡夫地众生,由于业障遮止,处在五欲烦恼网,开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0849193.html
  • “分别”与“执著”

    。佛陀天天教人“分别善恶”、“分别法与非法”、“远离欲恶、不善法”,就是提醒我们要充分运用分别的能力,成就“分别智”。“不分别”特指禅定,收摄六根,专注一境,不起杂念。“无分别智”是指定不受六根...才有种种判断,所以在日常生活不可能“不分别”,除非这些功能出了问题。  人之所以有烦恼,问题不在有“分别”能力,而是在“无明”──不能充分“分别”,不能“如实知见”身心状况、苦乐、善恶等的本末因缘。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552818.html